7月与8月的阅读收听记录(2020)

Dongyang Vic
11 min readSep 6, 2020

--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摘录来自: “冯至《十四行集》第一首开篇”

在看到豆瓣读书暂时停止评分标记通知后,内心崩溃之余,我赶紧备份了这几年在豆瓣的所有发布记录,以 excel 格式导出在电脑本地,也向网友询问是否有替代 douban/goodreads 的其他平台或者应用,而大家都劝我回到手动记录的方式,使用 Excel、Notion或者 Zotero,最好能够以 markdown 形式转存于本地,以便迁移,拥有自主权。当然,方便 vs 自由 — — 关于技术的正负外部性的讨论,是只看立场,不会有答案的争论。

此前,在完成书影音作品的观看收听后,我习惯马上去豆瓣评评分,写写评语。如果有一天,如豆瓣这样的一键标记和分享平台消失了,大量的读后感无法得到即时分享,那么读者不得不先「离线」沉淀思考一段时间,这也许更有助于提升评论质量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然后选择性地分享对象写一封信,交换记录 …… 它叫 newsletter ,也可以是摸得到的邮件,至少不会凭空消失或者说停就停,你可以真正拥有它。

这是 2020 年 7 月至 8 月的阅读吸收总结,这样的信件将会定期从云端发送,如果收到来自你的信,我将会特别特别开心。

关于世界

《走出唯一的真理观》需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写于 20200701 晚上:睡不着,将陈嘉映老师的《走出唯一的真理观》翻完,幸运在这样的年纪读到这样的书,每个字都击中我了。

无论是读陈嘉映老师的《何为良好生活》、《走出唯一的真理观》还是项飙与吴琦的对谈集《把自己作为方法》,我总感到无限满足,十足乐趣,像是「当局者迷中」的那个当局者被良师益友点醒了,或者有巧遇同道中人得以交流的畅意。

我将这些书标记为 #枕边书,常读常新,因为明白这次阅读只算是浏览地图和手册,无数的划线不过是纸上谈兵,还需要用身体力行的实践来写下感悟。不过,它们当属最佳伴侣,如果因一些事情睡不着,翻书使人平静,不再怕明天的到来。

《九个人》

「能写师友回忆录的人是有福的」成为了写李霖灿一章的标题,章节开头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 :

与非常之人有过交往的人也可以说很多,能从中“深深地领受”“奇迹”的,才称得上“有福”;而“有福”的极少数人,他自身的生命状态得长期“准备着”,敞开着,那福分和“奇迹”才有可能进入他的生命中。李霖灿未必读过这几句诗,跟冯至大概也没有交集,却可以说一生似乎都在践行这样的诗

他晚年写师友回忆录,绝非为别人提供一册名人轶事逸闻,也绝不止于再三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里面从头至尾都满蕴着“领受”的深刻关系,因人成事,不虚此行,成就此生,是谓“有福”。

写了《沈从文的前/后半生》的张新颖老师,也为《九个人》作了「小传」,分别是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和熊秉明。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大多数传主都是陌生的,因此一直保持着很好奇很新鲜的心态去读这本书,发现他们太值得被书写和被记录了。异于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观感,张老师写出了在苦难叙事之外的他们,是身处过绝境,却仍然挥笔如常而不止守望的师友,字里行间传递出老师对他的师友们的敬意,在有限篇幅中编织进细密的情感,写巫宁坤那章尤其动人。

他说李霖灿的「领受」是将概括抽象还原于实际行动:「记着被概括和提升丢掉了的最初的、具体的做法,真是『笨到家了』,因而才能身受其惠,得大受用。」。而我曾经自以为的「领受」则恰好相反,常常止步于记录道理,而忘记了体验施行。

贾植芳是张老师的老师,贾先生的教学方法让我心生无尽羡慕。我后知后觉看到 GQ 的报道《一堂文学课》,它以疫情期间张老师上网课的场景开头,也写到他与自己学生的故事。他「领受」到《九个人》中先生们的笃定、质朴与真诚,这越来越稀缺的品质。

(今天写回顾笔记,再次接收到能量了。多读多写多做,享受其中~)

《失落的卫星》

7月和 8 月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不惭愧地说,7 月 1 号写下的 to-do list 都没有完成,8 月我干脆放弃了,就在家待了一周左右。这几年去了这么多地方,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频繁旅行和见人见事不是我的必需品,长时间的独处才是刚需。但能够见朋友,走出日常去了解新东西,还是让人满足的。

刘子超用了 9 年来写《失落的卫星》,作为在外旅行 10 天以上就想吐的人,我无比佩服他的体力、笔力和勇气,羡慕他的性别…… 单一新闻和高中地理课上背过的地图和知识点构成了此前我对中亚仅有的了解。教科书上简单一句「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在这本书中获得了丰富复杂的历史解释。作者在中亚腹地见人和见事,“随手拈来”历史放入其中,观察记录充满了细节,有些奈保尔写游记的味道。我边读文字,会边看随书附带的地图, 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穿行变得更加具象和生动,眼见到中亚各国的旷阔和落寞,纠结往复的特殊命运,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意犹未尽。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也是可以收获新知与心知的一本书。标题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上篇梳理了世界和中国文明与现代化的历程,下篇主要为李录关于价值投资的演讲实录。读上篇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早些读到这样流畅精彩的现代化历史回顾,高中学历史会省很多心。

下篇反复讲价值投资,略有重复,可能因为重要才重复。他讲内在价值是「你不被市场的上上下下所左右,你能够清晰地判断公司的内生价值是什么,同时你对未来又怀有敬意,你知道未来预测也很不确定,所以你以足够的安全边际的方式来适当地分散风险。」在投资中,发现内在价值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聪明的头脑们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回到个人,找到自己的内在价值,真是一生的命题,一旦确定,就不为外物所动了。

第一次读完,感叹作者之博学,还有他对于诚实和正直的身体力行,投资做事都是 skin in the game:

  • 「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你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但你必须知道你得到的是模糊的结果。你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也不愿意要精确的错误。你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仍然是最有效、最能够积累知识的方法」
  • 「所以当你觉得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你不明白什么事,因为我们明白的事情肯定是有限的。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能力圈有边界,它是一个圈。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圈的边界在哪里,说我都明白了,那你肯定就不明白」
  • 「以前我只是学习,纸上谈兵,从来没做过投资,总觉得这些公司跟我没直接关系,也就学得不太深。而一旦我买完了一只股票后,就觉得这家公司真的是我的了。我变得对公司所有的一切都特有兴趣」
  • 「节制生活,锻炼身体,用双赢、用黄金法则(The GoldenRule)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些听起来都是常识,但是你在年轻的时候这些常识不太容易真正做到。因为大家着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着急?因为老是跟别人比,过去的同学谁谁谁还不如我呢,现在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他的生活,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得活自己的一辈子,而且这一辈子其实很短,年轻时候觉得日子很慢,到了我这岁数,这日子就飞快啊,一年转眼就过去了。所以这辈子你必须得活自己的生活,你只有活自己的生活,你才能活出幸福来。而且只有过自己的生活,你才能真正地进步。不怕慢,“慢就是快”,这是段永平先生最喜欢讲的,我觉得他讲得很对。」
  • 「一个人最终能够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件事必须要符合他的兴趣。最容易成功的方向其实就是你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方向。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哪一个行业能赚更多的钱。如果抱着这个念头,你就会去跳来跳去,因为总是有人比你赚的钱更多。你要是用赚钱多少来做判断,你生活得一定很悲惨。所以最终还是要跟随自己的兴趣。另外对我而言最有用的方法是让自己的兴趣做引导。当你对一件事情有强烈兴趣的时候,你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所有人都有效率的情况下积累起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做得比所有人都更好。因为你最终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还是会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你对于一个事情的判断,还是要拿来跟别人的判断进行比较的。当你对一个事情有强烈的兴趣的时候,别人停止学习的时候你可能还在想,别人已经满足的时候你可能还在问,这就会让你获得最重要的优势(edge)。所以让自己的兴趣来引导,用科学的方法、诚实的态度缓慢地、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知识,仍然是我看到的唯一可靠的学习方法」

关于创作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在有了编写故事的需求后,我终于能很认真将这本书读下去了。它集合了众多优秀记者关于选题、采访、与编辑沟通、职业规划的经验之谈。它也属于#枕边书,需要不停练习,时刻回看,光读完是不可能写出~~好~~故事的, 重要的是不停地写。作者的时间管理原则之一是「永远带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技巧之外,经历与心态是他们传授给我的最重要的「渔」:如何处理作者与书写采访对象的关系、杂乱无章的状态是很正常的,所谓「the world around us is filled with people who are each wrestling with what we’re wrestling with (and more), compassion is a lot easier to find」(@sethgodin)

《they say/I say》

这两个月把这本书的写作部分读了两遍,算是给那个焦虑于英语学术写作的自己一个交代,祈祷未来两年能够有所进步。

有人批评这本书模版实在给的太多,但我认为这是手把手教入门的表现,侧面也能够减轻(中国)读者的焦虑。除了教学术写作,此书还教了怎么在网上理性讨论 😊,附有很多篇文章以便读者学习。

我最喜欢每章后面的练习,有助于利用文本自学外语(也给了自助修改文章的方向),原来除了积累表达和结构,一篇文章还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以前错过了好多。

此附上我的摘录笔记

ps:还有几本读了但感受未浮现的书:《谈话录》(张新颖、王安忆)、《新婚之夜》(辽京)、《西蒙娜.薇依》、《手工咖啡》

《Radio — An Illustrated Guide》

这本 36 页的漫画还原了著名播客 This American Life 的制作过程,想要制作播客的朋友可以翻翻它,不仅仅有 「怎么做节目」,还有「为什么要这样做」,帮助很大。

原来在 npr 等这些著名广播节目做实习,实习生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打字员 — — 需要大量地打字,最后要做到不按暂停键,把原始采访录音中的内容全部手打下来,让漂浮的声音变成可以全局掌握的文字,依照编辑好的文本内容进行音频编辑。这也是他们制作节目的必要流程之一。

8 月份做新内容的时候,我也尝试了这个方法(感谢对方有写文字底稿!),像是排列卡牌一样编辑结构,大大减轻了头脑的负担;协作效率也因此提高,编排好的文字内容相当于音频的预览版本,获得对方反馈的速度更快了。

播客

  • 耳朵借我
  • Duolingo French Podcast 主持人用英语进行背景解释,讲述者用中等难度的法语进行自述,故事选题和内容都很棒,每期节目都有 transcript。
  •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值得一听的中文媒体播客。播客简介:「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以調查報導為主的記者們,把走進的現場、發現的故事、採訪的幕後、遇見的人物,透過訪談、對話、第一人稱敘事帶給你。希望以聲音的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
  • This American Life 艺术品。我读过这篇写 This American Life 音效设计的文章后,爱更加一分。Made to Be Broken 这期节目第二部分讲述了音乐家 Jerome Ellis的故事,进入 Jerome 的个人网站,一眼便看到所有的 Jerome 都写成了 JJJJJerome,因为「我常在说名字时犯口吃」。第二部分以 Jerome 上台演讲开始,我听到一个人断断续续地说话,伴随着长时间的沉默,心里充满疑惑,不过也耐心等待着,没有拉动进度条;当 Jerome 终于说出完整的话,并且表示因口吃才发生刚才的事情时,我松了一口气,然后节目进入讲述阶段。这段人物背景的展示令我印象深刻,参与感十足。作为戴着耳机的听众,我如临现场,也对 Jerome 产生了共情。
  • OutChina电台 从福建回来,我听了一路。
  • 时差 in-betweenness

夏天过去了,没有游成泳,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

--

Dongyang Vic

Keep recording and planting. // Podcast, book, music, and life. Contact: https://t.me/dongyangv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