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Podcasting (2) | 音缘考古

Dongyang Vic
4 min readOct 31, 2019

--

Photo by Jaz King on Unsplash

Why Podcast ?

Podcast 这个词在 2004 年诞生,Podcast = iPod + broadcast.

2009 年我在同学的 iPod 里第一次见到了这个紫色图标,那时已经习惯听着走廊里的广播故事( broadcast )入睡。尽管每天 8 点固定时间熄灯,突然消失的光线仍然会引发一些惊呼,有些人或许正在洗漱「啊我还没刷牙!」;同时随着熄灭的灯光,睡前故事的音乐便也响起,向来动作麻利的 zt 会跟着主持人一起念片头。具体的节目内容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但这些画面却已经被打上声音标签,似乎可以随时回到还是小朋友的时候。

2010 年快小学毕业时,我拥有了一个 OPPO S33 (找到了这张图片!那时我竟然喜欢粉色)

mp4 的视频功能落了灰,倒是用它看了很多本电子书,抓紧每周末上机时间去下歌。

然后它跟我一同升上旁边的初中,那时身边有同学提到「 默哥很搞笑 」

-「你们怎么晓得的这个?」

-「晚上听广播斗嘛!103.3 绵阳交通广播」

为了掩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耳鸣,我会戴着耳机睡觉。听同学这一讲,S33 电台功能便被启用了。床上信号收发不太好,要手舞足蹈一番才能确定一个最佳信号点,有时需要缩到床中间去听。默歌的任务主要是回答听众的问题、点歌和闲聊,真的很搞笑(现在觉得如果当时能听到李贝贝的声音就更好了,不过倒是在我爸车里广播听到过他的评书)。我还通过某个节目听到了豆瓣的风行水上老师的访谈,出校有网就去订了一本《世间的盐》。

除了广播,当然还会枕着音乐入睡,毕竟好朋友是超级乐迷。后来要中考,考试渐渐多起来,每次考完都要听听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

上了高中不久后,我把智能机换成了老年机,耳边安静了好一段时间,在紧张的学习后,仅剩的精力大多给了 Kindle。二年级时特别喜欢两部电影,喜欢到把视频转成 mp3 文件,带到学校里每晚听着入睡,直到对听到原声就能想起画面,睡不着了。

高二分科,新的英语老师鼓励我们去多听东西,每周会拿一节课放 Stephen Fry 读的 Harry Potter,一直到高考前。想象一下,全部同学分享着零食,大多数人葛优瘫,听着这么好听的 Harry Potter,好幸福。也是从那时开始,有声书进入生活中,最开始没有免费下载途径,在淘宝上买了第一本有声书 one day (谢谢茂茂推给我的链接)

大学之初见,并非播客,而是许知远的单读音频,在单读 app 里听的。后来在喜马拉雅里听中文有声书,听北槽和其他节目,跟大多数不听播客的人一样,我从来不知道那个紫色图标是什么。

17 年暑假偶然点开它,听了一期一天世界,奇幻的播客之旅就开始了。如果没有播客,这两年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这些声音已经成为我自己内心声音的一部分,就像一直反复写的那样,如果没有得意忘形们的鼓励,我不会成为现在的我,去做一个独立项目、去写作、去认识新事物,去了解自己。在另一篇文章《创造自由》中,我写道:

回到写日记、写博客,格外珍惜他们,毕竟是这生活中为数不需要与人交涉、自己可以拍板决定的事情了。又一次感谢播客们,谢谢他们对于「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的反复鼓励,我(们)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建房子。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我的英语听力终于离高中英语老师 sunny 的要求不远了。最开始听英文播客时一头雾水,于是调低倍速听,集中注意力去捕捉大意,两年下来终于能够跟上节奏,做个笔记还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播客节目非常方便又多样的资料库,因为只要有网络随时就可以听最新的内容,内容题材极其丰富:各种主题、访谈、声音纪录片、有声连续剧和有声书。新闻广播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BBC旗下就有700个节目,有机会就推荐我最喜欢 BBC documentary !(会专门写喜欢的单集和节目)这种方法也被我移植到了法语学习上,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听得懂!

为什么总想给写写说说取名:《 表达练习》 Narrated by 我呢?

在亚马逊的有声书平台 audible 上,每本书都会附上:narrated by xxx。表达只是我的解压方式,这个过程有创造,也有复述,但都是一种 narrative。

过几年再来一次考古,翻到这篇文章时,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故事发生。

--

--

Dongyang Vic

Keep recording and planting. // Podcast, book, music, and life. Contact: https://t.me/dongyangv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