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 MOOC 笔记:无尽的声场

Dongyang Vic
7 min readJan 28, 2021

--

寒假收听了 Knight Center for journalism 提供的 The Power of Digital Audio Storytelling: From podcasts to voice assistants 网课,收获颇丰。这门课程以技术和内容为支点,系统且详实地介绍了播客的发展历程,声音内容的制作方法,传播方式以及畅想了它的未来。

官方课程介绍如下:

During this four-week course, you’ll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why one of the oldest storytelling forms is having a renaissance thank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s. We’ll explore the fundamentals of great audio storytelling, podcasting, voice assistants, how to get audio to your audiences, and more.

课程主讲人都是来自 NPR 或 BBC 等播客网络的记者,每门主题之下也都附有不少的阅读材料。此前我烦于以往四处筛选阅读相关文章,乏于浏览多有重复的分析,结果多是得到模模糊糊的感受,缺少系统的认知。而这门课像是一幅多维的地图,将内容打包分类,有始有终,亦提供了工具箱。

课程分为四个模块:(1) Why audio, why now? (2) Fundamental of great audio storytelling is the key to the future (3)The podcasting (r)evolution (4)Big tech embraces the oldest communication form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技术和内容是本课程的两大基本主题。

RSS、智能手机、语言助手的出现和普及,成为了声音内容的技术基础。RSS 技术让播客自由分发成为可能,也赋予它意义 — — 民主性。智能手机和语音助手则方便了声音内容的获取,古早时期的播客之旅,大多开启于 ios 系统中的紫色图标。而如今第一句「欢迎收听」,多是从 Overcast、Pocket Casts、小宇宙和 Alexa 传来。另一方面,正因为播客制作的低成本、低技术门槛以及无需官方许可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因此成为了播客制作者,我说我想,我想我就说出来,这片天空得以更新变化不断,绚烂多彩。当然,如今大公司们(Spotify, Apple, Amazon 等)纷纷入场,品牌也开始参与进来,收听数量也因此肯定上升了。不过我比较担心出现又是赢家通吃的结局。

从「让更多人听到」到「更好地聆听」,三个概念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正将这一愿望变成现实,它们分别是 continuous & personalized listening, Interactive audio story-telling 和 AR。Spotify 会邀请你收听一张集合了新闻、音乐和播客节目的定制专辑,切换设备却不切断收听内容,这就是 continuous & personalized listening 的例子之一。AR 应用已常见于博物馆或者景区,大多提供了「声音导览」服务,走到一副作品面前时,紧接着就听到了关于它的介绍。

Interactive audio story-telling 是我从这门课程中获取的新名词,这个词背后的目的很直接,那就是提高播客和听众之间的互动性,这个互动可不是「在评论区留言」般简单。声音内容的线性本质决定了收听者多是处于等待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现在制作者们想要让听众即时地加入进来,而不仅仅是用手拖动进度条。课程介绍了几个例子,BBC 和 谷歌正在开发一款新闻产品,将「Hi Siri!」的对话式互动应用于内容收听,听众在不同的时间点询问更多信息,以深入了解一个故事或获得更多信息,甚至可以约定一些「暗号」;NPR 旗下的节目 Wait Wait, Don’t Tell Me 用 news quiz 的方式来互动,邀请一些名人和场外观众对当周的新闻进行问答和讨论; FT 曾制作第一部语音互动纪录片,基于 Google Assistant播放的一档声音旅游节目 Hidden Cities Berlin,FT 数字广告发展负责人 Alastair Mackie 负责人说「你必须坐在前面参与,而不是靠在后面听。」声音,带来了沉浸感,又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想象,确实是创造个性化沉浸体验的绝佳介质。

当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播客 host,那么「如何制作好内容?如何制作吸引人的声音故事?」想必是每一个喜爱播客,又想尝试的人,不断进行实验的主题。这门课程的内容制作建议,本意是提供给想转行、想将读的文字故事变成听的赫兹的创作者。不过论及学习声音制作的手艺,它算得上常读常新的好教材,涉及了文本构思、遣词造句、采访技巧、声音设计、传播互动等方面。具体的细节我都记录在这份笔记中。

以下是我很认同的点,也是不同的受访者都提到的 mindsest。

  1. write for ears and write as you talk. 其实在这篇文章中,我一直试图回避「播客」这个词,而使用「声音内容」。而这一转变,来自于课程对于声音这一形式的分析。声音不同于文字,在于观众/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因信息形式而不同。同样的故事,观众读文字时,是可以停留思考和上下翻转的,作者可以尽情炫技,因为阅读的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消化复杂的句子和信息。而当它变成声音,需要的是克制。因为声音内容是线性的,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听到了这句话,然后是下一句话。因此,文本需是简短却串连紧密的,同时为了保持听众的注意力,又需要悬念,直至最后 1 秒钟。

Radio story and print story are two distinctive things. They’re not transferable. — — Alison MacAdam

(这篇 The journey from print to radio storytelling: A guide for navigating a new landscape | NPR Training 反复比较了声音文本和文字读物的文本,每一条建议下都有相符合内容的 clips,文章和网站皆实属宝藏。)

  1. It’s really about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这是所有声音内容创作者的共识。声音设计师 Rob Rosenthal 说,“If your story is boring, write better. Or, play around with the structure. Or, find better quotes. Don’t expect to solve a problem by tossing in some sound. It will end up sounding cheesy.” 好故事中有节奏,文字故事如此,用耳朵听到的故事更是如此,背景音只是放大了内容中的节奏。那么,没有声音效果,剪辑原始材料(类似写作)的过程,也是创造节奏的过程,用节奏抓住耳朵。课程的访谈嘉宾提到了 planet money 为例,建议去听听这档没有背景音乐,却制造出了 musicality 的节目。
  2. 听这门课,我还学会了另一种收听播客的方式,它让我知道了拆解声音内容的角度,从「四面八方」去仔细听我喜欢的 This American Life:Ira 是如何引入内容的?怎么样和采访者交流?怎么样让讲述听起来像是自然发展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在 sound design 一节中,嘉宾建议「每一段配乐,都必须有确凿的理由。如果没有,那么就不要放上去。」反过来说,好内容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值得分析,背后有理由在等着我们发现,这已经是一个令我无限享受的过程,更不用说接下来的模仿学习。
  3. 一些 career advice:
  • 练习,通过实践、通过手来学习,不要怕重复,不要被巨量的原始材料吓着了。
  • 学会使用剪辑工具,学习如何剪辑,上手剪辑的过程会影响你思考拼凑故事的方式。This American Life 的幕后制作指导漫画《 Radio — An Illustrated Guide (2012)》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在 npr 等这些著名广播节目做实习生,需要大量地打字,最后要做到不按暂停键,把原始采访录音中的内容全部手打下来,让漂浮的声音变成可以全局掌握的文字,依照编辑好的文本内容进行音频编辑。手打既是为了编辑,也是为了熟悉故事,这也是他们制作节目的必要流程之一。
  • 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反复收听好的单集,也可以是基于文字故事,改编出它的「听觉版本」。
  • 最后一点事关生存:Learn how to read spreadsheet and know how the system works.

--

--

Dongyang Vic

Keep recording and planting. // Podcast, book, music, and life. Contact: https://t.me/dongyangv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