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Roam Research 来打草稿

Dongyang Vic
5 min readMar 24, 2020

--

前段时间写论文时,在《教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尤其是现代人写的书,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Kirby与 Mckenna(1989)就提出图书馆导览( library tour)的概念。它的目的是要帮助研究者厘清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资料之间来回移动、如何连结资料、如何从资讯中建立想法与理论。你脑中可能有几个作者的名字或关键字,然后走进图书馆,用电脑开始査询,走到某个分类的书架上,拿起某本书开始翻读, 可能书中某个名词吸引你的目光,你拿起同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査询索引,找到那个名词更为详尽的说明。你可能用新的关键字再进行査询,然后走到不同的书架位置。也许在浏览的时候,对身旁某本书名感到兴趣,然后在书后的参考书目找到其他有趣的文献,并可能联想到某个社会事件或者你过去的某段经历,你可以记录你的实际行为以及脑中所想的。

字典上 Roam 的意思是: move about or travel aimlessly or unsystematically, especially over a wide area

Roam Research 这一笔记系统(目前只有网页版)复刻了上述「大脑创造」的过程,create a second brain 也正是它的原理之一。

如果将信息处理过程分为: 看见 — 储存 — 结构「浮现」-输出 — 发表,Roam 是我目前使用过的,在前端做得最好的笔记系统之一,非常适合积累、创作和结构阶段的软件,最后的发布或者「稳定」存储可以使用 WordPress、Notion 和印象笔记等平台。

Roam Research 的设计建构原理可以看看 Shu Omi 的视频,我从他的视频中学到了很多 Roam 的花样隐藏用法,比如使用 kanban 和表格来做 weekly review。

Roam 与其他笔记系统最为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它不是基于层级进行笔记积累的,而是用双向链接。无论是印象笔记、OneNote 还是 Notion,在写笔记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它属于哪一个 page 页面 ?

但是在 Roam 「鼓励」去用,去想「它应该连接到哪一块」「我下次应该怎么去用它」,不止于把笔记放下就走,再也不看/使用。Default 界面只有 Daily Notes。一段文字中任何字词都可以成为一个盒子(类别)的名称,只需要用[[ ]]创建链接,今后当新的笔记进入后,相关的信息会自动进入这个盒子。在浏览笔记、需要打草稿时,点击链接,所有的相关笔记都出现在同一界面,所有内容在同一张大纸上,加上自带的分栏功能,减少了页面切换的次数,便捷了 Draft 的过程。

此前在使用 Day One 或者其他笔记软件写日记时,我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

我常常将这一天的工作体会、读过的听过的、经历的趣事和感悟(吐槽)顺着写下来。也许最开始我仅仅只想写读了哪本书哪篇文章,可是写着写着发现它可以扩展成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文章,或者我要先在一个类别里记下工作吐槽,再转移到日记本去写今天的其他事情。此时,要不需要重开一个分类,或在不同页面跳来跳去,很懒很累哎。等到需要归类复看的时候,即使点击为后续 review 而刻意设置的标签,跳出的还是单个页面和段落。

语言学习 需要进行大量的片段积累和整理,Roam 减少了这一过程中机械性复制粘贴(抄写),搭配 Anki 直接进入卡片复习环节。复制一段文字,发现这句话不会/可作为积累本素材,在其后标注链接,复习时点击链接,整个积累本就在面前打开了。

对比:用 Day One 查看标签,用 Notion 查看关键字内容时,单个界面跳出

我创建了「今日也读」这一链接,打开它,就可以看到每天记录的阅读信息。

如同开篇引用中所言,(东看西看地)积累 — 在纸上打草稿(乱涂乱画),成果在这个过程「自动」浮现。使用 Roam 可以将这一过程电子化和便捷化,它看起来像极了思维导图、大纲、笔记等单一功能软件,而实际上它将这些工具负责的单一流程串联了起来,种种内置的功能又可以将形态做得很漂亮。

从稳定性和寿命出发,我还是将重要内容和最终稿件备份在 Notion 和 WordPress。不过大量时间和空间还是给了 Roam,毕竟打草稿很重要。

不妨试试吧。

--

--

Dongyang Vic

Keep recording and planting. // Podcast, book, music, and life. Contact: https://t.me/dongyangvta